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袁开华:非遗文化里的“匠人之心”

日期:2024-06-17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沉浸在玉石雕刻的世界里,千磨万炼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他就是黔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龙里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龙里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龙里县最美新乡贤袁开华。

从求职门外汉到玉雕熟手匠

谈到“玉”,袁开华与之结缘是在1995年。那一年,他南下深圳务工,求职屡屡碰壁,一条“招有美术基础的学徒工”招工信息悄然改变了他的就业之路。学徒之初,袁开华对宝玉石加工并没有太多兴趣,但当他看到师父雕出的精美玉雕时,便下定决心好好学好这门手艺。他白天反复钻研技术、磨炼技能,晚上就到学校研修美工设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袁开华的雕刻技艺飞速提升,除了雕刻宝石、玉石外,他还参与木雕、核雕等,作品逐渐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与此同时,袁开华与师父合作推出的水晶作品《竹林观音》在台湾获奖,并掀起了水晶雕件热潮,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在宝玉石行业发展。渐渐地,袁开华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玉石雕刻的“行家里手”。

从外乡打工仔到自主创业玉师傅

2000年,袁开华学有所成,摸索创业,揣着仅有的4000块钱便开启了创业之路。“60平米的房,一张钢丝床、两部机器,饿了自己煮,吃了继续干。”这是袁开华创业初期的心酸,至今他仍记忆犹新。在接到第一件加工货物时,他既开心又担忧,拿着沉甸甸的钛晶原石不知该如何下手,担忧之余袁开华也认真琢磨起来,相石头,做造型,打粗坯……,他独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袁开华对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为他打开了玉石加工雕刻市场,经过多年稳扎稳打的发展,袁开华的加工坊口碑逐渐向好,业务稳定运行。玉雕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玉雕师的智慧能够让玉雕更加引人注目,为此袁开华开始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的灵感,不断在技术上推陈出新。慢慢地,从开始青涩地模仿,到如今的自行设计,袁开华赋予了宝玉石更灵动的生命,多件水晶、翡翠作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藏友收藏,珊瑚作品《龙头观音》在深圳文博会参展。2008年,袁开华先后在广州番禺和上海松江区开了两家店,招收学徒近20人。

袁开华开展“黔匠工坊”培训

执艺守心 返乡创业撞开致富大门

思乡之心切,抱负亦可期。2009年,袁开华毅然选择回到龙里,他想要把玉石雕刻技术传给家乡的人,让他们都能学到这门技艺,带领大家共同增收致富。回乡初期,袁开华自建厂房,创办了贵州省龙里县华瑞宝玉石工艺品有限公司。2012年7月,他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搬进了政府为其提供的厂房。为了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袁开华即刻开办玉石雕刻培训班,广收学徒免费教学,只为让他们多一门手艺,多一份收入。此外,他还为残疾人设置岗位,把玉石雕刻技艺教给残疾人作为谋生技能。2018年,袁开华与贵州铜仁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首次将玉石雕刻技艺带到了高校课堂,为高校学子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可能与方向,非遗技艺传承也得以迈上新台阶。作为宝玉石工匠,袁开华秉承着追求极致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多学善思,不断将新工艺新技术带到龙里这片土地,引进到校园,为社会输送更多技术人才。

袁开华讲授玉石雕刻工艺现场

二十九年的技术沉淀,袁开华的雕刻技艺越发精湛圆熟,在雕刻舞台上“叫好”的作品不断涌现。2012年,鸡血石雕刻作品《麒麟献瑞》获得了贵州省“牛头牌杯”能工巧匠三等奖;2018年,袁开华获得黔南州民族民间工匠大师称号,黔南州能工巧匠大赛一等奖;2019年评为黔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龙里石雕”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10月获得首届贵州省工艺美术作品展三等奖,12月获得贵州省“红水河”杯玉雕大赛一个金奖、两个银奖、一个铜奖;2021年2月在CCTV13、CCTV4等央视7个栏目相继播出其雕刻视频;同时,《人民日报》对袁开华进行人物专访;3月获得龙里县第二批“骨干人才”称号,5月被评为黔南州州管专家;2022年3月紫袍玉带石作品《港湾》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百花杯”铜奖。

“我要把龙里本土文化融入雕刻中,设计更多体现龙里特色的工艺品,助力“黔货出山”,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促进就业增收,为龙里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是袁开华内心的答案。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