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五个实践维度”互嵌 共享融合发展成果——瓮安县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贵州政协报 郑首艳 李镇庭 吴鲜 日期:2024-08-19

  近年来,瓮安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着力从心理互嵌、空间互嵌、文化互嵌、经济互嵌、社会互嵌五个方面下功夫,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中推进各民族群众全方位互嵌共融,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开放包容、融荣共居的社区环境,为维护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心理互嵌凝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瓮安县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各民族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在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通过“新时代大讲堂”“青年之家”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党建+”系列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主题活动,让党的声音和好政策进社区、进楼栋、进群众家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与党同心的思想根基。截至目前,共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活动10余次。

  当好群众生活的贴心人,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党员先锋队带头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相关政策,带头遵守居民公约、参与志愿服务;主动帮助搬迁群众搬家,做各民族群众生活上的“贴心人”,积极为各民族群众搭建相互交流交往的平台,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人人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促进者、践行者的良好氛围。

  空间互嵌构建平台

  推动实现各民族群众和谐共居

  瓮安县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策保障,补齐民生短板,使各民族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整合五类资源,营造共居环境。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市民化住房、港口大道安置房、保障性住房等五类项目资源,为搬迁群众重建共居环境。据悉,2013年至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总投资3.2亿元,占地286亩,共建48栋楼房,建筑面积16.7万平米,涉及全县11个乡镇搬迁群众,共入驻1720户721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798户3561人。

  提升公共服务,提供共享资源。社区党支部紧紧围绕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安置小区服务等“四大要素”配套建设,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6个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使搬迁群众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完善居规民约,共建和美社区。在搬迁之前,社区制定了入住公约十二条,将环境卫生、楼道管理、公共设施管理、房屋装修等写入社区公约,引导各民族群众养成共同爱护、建设和美社区的日常生活自觉。

  文化互嵌强化认同

  推进各民族群众多元互动

  在社区建设工作中,不断丰富文化交往互动实践场域,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文化活动进社区,丰富生活聚民心。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唱山歌、瓮水长歌乡村行演出等活动,编排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社区生活为主题的小品、快板、三句半、山歌等文艺节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各民族群众坚定对新生活的信心,把新社区作为故土,把社区活动当作乡愁。在社区党支部的带动下,社区居民舒庆芬每周为搬迁群众免费播放红色革命电影、老电影,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推动文化服务“出新”,丰富服务内容。社区围绕主题教育、“志智双扶”、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普法教育等主题,开展宣传宣讲等活动共30余场次,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综合服务、社区艺术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组建腰鼓队、广场舞队、舞狮队等文化志愿队伍5支,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激发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增强社区搬迁群众互动交流的频率。

  经济互嵌激发动能

  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瓮安县不断拓宽就业创业增收渠道,全力推进家门口就业、创业和多渠道增收,确保各民族群众既“上楼”又“上岗”,有效解决就业增收问题。

  加大帮扶车间支持力度。围绕稳岗就业,会同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依托广东省海珠区对口帮扶,自主引进藤编厂、绣花厂、编织袋厂、雨衣厂等扶贫车间,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实现劳动力搬迁家庭户均2人就业目标。同时,社区在小区旁建立了35亩“微田园”,户均可认领20平方米,每年10元租金作为集体经济,第一批已实现386户抽签分配耕作,逐步推进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自主创业。通过人社部门就业培训,县工会、县妇联、县职校技能培训,海珠区对口帮扶等方式,免费为各民族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一条龙”服务培训,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解决就业1346人,惠及各民族群众9500余人次,大力提升了安置点居民劳动就业技能。采取与园区25家企业签订就业帮扶协议、现场招聘和“订单”招聘方式,利用“创业就业自选超市”,就近解决就业1000余人,劳务输出就业800余人,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创业,辖区内相继成立了劳务公司、家政公司、贵州众联商贸有限公司等,解决了大部分50—70岁有劳动力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就业岗位350余个。

  社会互嵌创造条件

  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瓮安县将社区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阵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治理联动新模式,不断巩固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构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中心联户长(居民组长)+联户长(楼栋长)+网格员”的“五位一体”网格指挥体系,选优配强民族事务治理队伍,坚持组织引领、群众自发,构建以党员干部带头,群众自治、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共治格局。设立居民议事厅,组建移民互助会(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队,共计开展情况线索收集20余条、矛盾纠纷调解20余件、整脏治乱监督20余次,实现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共建美好和谐家园。

  探索民族事务治理模式。探索发动各民族群众参与、依靠各民族群众管理的社区治理模式,整合社区干部、民警等专门力量和“五老”人员,组建社区理事会,设立“四个一”议事大厅,引导各民族群众有话“说一说”、居务“议一议”、好事“比一比”;成立“姨妈工作站”,社区妇女通过摆姨妈龙门阵的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各民族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桥梁”、社区发展中的“智囊”、社区文明中的“榜样”作用。

  搭建民族事务治理平台。如江口坝社区,根据党建引领“1+3”基层治理工作,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平台,将社区楼栋长与联户长职责合并,充分发挥“姨妈工作站”作用,协调辖区“五老”资源,通过凝聚多方智慧,化解社区矛盾纠纷,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成效凸显,构建了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