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贵州民族报 杜再江 王万勇 李娇 日期:2024-09-0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弘扬大关精神,鼓足麻怀干劲,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筑“五个家园”为抓手,积极培育“斛城石榴红”民族工作品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唱响了“团结奋进心向党 花开斛城石榴红”的民族绚歌。
高位推动,构筑民族团结“同心家园”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罗甸县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出发,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关乎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罗甸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罗甸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目标和举措,高位推动工作落实。
该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健全统筹调度、宣传教育、督查督导、经费保障等机制。在严格落实“两个纳入”的基础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各级政府“三定”方案,全县上下一盘棋抓工作。
强化理论武装方面,罗甸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和干部培训内容,三年来举办培训班334期、参训干部1.86万人次,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成为广大干部鲜明特质,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携手并进,构筑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各族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我原来住逢亭镇上隆村,搬迁至县城思源社区后,我和丈夫在社区扶贫车间做线圈缠绕工,婆婆在温州务工,2023年家庭总收入从搬迁前的四万多元增加到了六万多。”思源社区彭庭庭开心地说。
罗甸县始终坚持把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各族群众共享繁荣发展成果。
脱贫攻坚战中,罗甸县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一年脱贫“摘帽”。如今,罗甸持续提升“3+1”保障水平,抓好“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脱贫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民生是各族群众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罗甸县深入推进劳务协作“11221”模式,实现转移就业16.09万人。两年新建改扩建学校22所,新增学位4400个,确保学生都“有学上”“上好学”。构建乡村医疗“30分钟服务圈”,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这些都是罗甸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创幸福生活的缩影。
罗甸县坚持以创建促团结,以团结促进步,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2024年上半年GDP增速排黔南州第二。如今,各族群众生活越过越好,创建成果真正被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
文化浸润,构筑人心归聚“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罗甸地处喀斯特深山区,山坡陡、田地少、交通差,曾是很多村寨的真实写照。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罗甸各族群众不低头、不认命。龙坪镇大关村原党支部书记何元亮拿起钢钎大锤,带领群众连续奋斗13年,在石旮旯里凿出1000多亩良田,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苦干实干”的“大关精神”。
沫阳镇麻怀村四周大山连绵,交通闭塞,女党员邓迎香和全村群众拿起锄头钢钎,从大山的肚子里凿出麻怀隧道,创造了“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
“大关精神”和“麻怀干劲”经《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后,成为罗甸人奋发新征程的时代见证。
一代代罗甸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涌现了11位全国劳动模范、2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位贵州省劳动模范。“大关精神”“麻怀干劲”是劳模精神的生动体现,其“勤劳、团结、拼搏、实干”等宝贵品质与中华民族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红水河畔的精神高地,成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罗甸实践。
在教育引导方面,以中共蛮瓦支部旧址、沫阳镇麻怀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8个石榴籽家园(驿站)和19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阵地,组织各级劳模、98支“石榴籽宣讲队”深入实地开展国情、“六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2853场,覆盖10.6万余人次。
创新载体,构筑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创新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罗甸县以“三项计划”作为抓手,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面嵌入,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罗甸县以红水河为纽带,加强主导引领,与相邻县市谋划打造“龙滩库区民族团结进步两省四地十县连片示范区”,签订《桂黔红水河六县实施“三项计划”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建立“九共一轮”联创机制,在党建、税收、巡河、文化、执法等领域开展合作20余次,积极扩大“朋友圈”,有效推动两省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
以帮扶协作为契机,罗甸县输出1216名干部、医生和教师到广州、贵阳跟岗学习,吸纳广州、贵阳两地186名干部、医生等开展“组团帮扶”,承接产业转移企业41家,10个乡(镇、街道)、48所中小学结对帮扶,组织16万群众到中东部地区务工经商、在筑就业4504人等,推动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交融互嵌。
龙滩水电站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罗甸县6万余名各族群众进行迁徙。为了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罗甸县在11个安置社区成立党群组织21个,建设“五心五家”和就业帮扶车间等共66个,吸纳群众就业2.4万人,开展群众性活动60余场次……搬迁群众从分散居住、互不相识的“他乡人”变成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的“一家人”。
以“九进”工作为抓手,共青团罗甸县委组织开展“斛城石榴红青春励志行”联谊活动,该县文联开展“斛城石榴红百米绘中华”……“斛城石榴红”品牌内涵得到提升。目前,罗甸县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模范(先进)个人2人;省级示范单位12个,模范个人3人;州级示范单位133个,模范个人13人。
四治融合,构筑社会稳定“平安家园”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罗甸在法治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推进“法治罗甸”“平安罗甸”建设,抓实社会治安“1+6+1”工作。2023年,该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排全省第19位、第2位。
在基层自治上探索创新,实施“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铁三角”模式,发挥县政协“请你来商量”、乡贤会、“两约四会”等作用,构建“家乡共建、服务共享、村事共议、团结共护”共治共享体系。
在德治教化上做足文章,大力推行“积分制+乡风文明”模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和睦相处蔚然成风。
在“数”治赋能方面,充分整合“贵州省网格化信息平台”“12345”政务热线等信息平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不断提升“数”治水平。
通过“四治”融合,进一步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形成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安全保障。
石榴花开幸福长,籽籽同心绘新卷。新征程上,罗甸县将带领各族群众感恩奋进、勇毅前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红水河畔绚丽绽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罗甸实践新篇章凝聚磅礴力量。
上一篇:无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 地址: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 电话:0854-8222611
Copyright(C) 2008-2020 中共黔南州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黔ICP备15000059号 贵公网安备 52270102000271号
本网站由 黔南热线 全程策划制作 (统战部)